首页
热点文章
培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谈到自省自律自我修炼的党性修养
时间:2021-06-21 作者:84 期五班 杨帆 点击数: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比如“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倡导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强自我修炼,对于党员干部提高个人党性修养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内涵及传承演化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源自《尚书·伊训》。相传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由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教导太甲:“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这段话是史官记录伊尹的言论。全文原意是,在上位者要能够明察下情,在下位者才能忠诚国事;对人臣不能过分求全责备或苛责于人,对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总体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求作为君王要明察世事,自我约束,严于律己,宽待臣下,以此激励臣下尽忠国事。至唐代韩愈《原毁》中有“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到清代唐甄在《潜书》里说“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君明臣忠、君仁臣义的君臣关系逐渐引申传承为中华民族普遍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传统美德,也被我党倡导为党员干部良好的党性修养之一。

对自身严格“检身若不及”,简单理解就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如果某个地方或某件工作出了问题,不能只知道责备他人,总是在他人那里找不是,而应该多找自己身上的缺陷,多查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才能既促进团结,又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或改善生活状态。“与人不求备”并非与人无所求或无要求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人不求全责备,比要求自己要少一些,或标准宽松一些,便于激励人,用人所长、补人所短。对待他人不苛求,多看他人的长处和优点,保持自己的谦虚谨慎,便于学到他人的长处;对待自己严格要求,经常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借鉴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克服自身的缺点,扬长补短,完善提升自己,可以促进事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二、怎样才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一)自省才有自知之明,当吾日三省吾身

人正确认识世界的逻辑起点是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般情况下,找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比较容易,找自己的缺点继而改正不那么容易。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件比较难的事,职务越高越难,职称越高越难,年龄越大越难,成长越顺越难,事业做得越大越难。一是自省可得自知。反躬自省,常思己过,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小人无错,君子常过”。意思是有的人总认为自己行,总觉得自己没有错,认为事情办成了或事业做大了或职务提升了,都是自身努力奋斗的成果,是自己能力强、素质高所致;有的人则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还有不足,要加强学习,继续努力。纵观历史和现实,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很有可能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前一种人可能是爬得有多高、摔得有多惨,严重的还有可能一朝倾覆、万劫不复。党的十八大以来,被党纪国法制裁的人有很多就是前一种人,他们曾经“年轻有为”,但不认为是组织培养了他,也不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和时势需求造就了他,更不认为是人民养育了他,而认为自己聪明智慧高能,迷失在狂妄无知和贪欲物欲之中,背弃了初心使命,背叛了党和人民事业,走向历史的反面。后一种人,则可以不断进步,行稳致远。二是自省方可自救。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没有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党员干部的个人党性修为提出要培养和树立信仰、公仆、自省、法治、敬畏、民主“六种意识”,其中的自省意识和敬畏意识,就是要求经常“检身若不及”,敬畏党纪国法,自我约束不当欲望。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对照优秀的人要有看齐意识,对照犯了错的人也要对比检视自己有无犯同样错误的可能和苗头。《论语·学而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要时常从“忠诚”“信用”“学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这些古人检身律己的宝贵经验,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值得认真体会。三是自省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但“打铁必须自身硬”,敲打别人的锤子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敲一敲,批评同志首先要进行反躬自省的自我批评,否则批评他人就会流于形式,不得要领,达不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特别是作为党员干部,没有自我批评的勇气,没有精准到位的自我批评,手术刀不首先从自己身上下刀,同志们就难以接受你的批评,就不会从内心真正服气你的批评。因此,党员干部要经常自省自励,才能运用好自我批评与批评的武器,建强组织,促进工作。

(二)自律才有自由之身,重在知行合一

知易行难,党员干部自律的核心是要知行合一,融入到生活工作的时时处处、方方面面,达成修身律己、以上率下或团队互学、凝心聚力的目的。一是要坚守“修身律己”这个干事之基,始终对权力保持敬畏之心,始终做清正廉洁的“干净人”。畏法度、守底线者才有真正的自由。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依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党纪国法的底线,防范“腐蚀”和“围猎”,清理“朋友圈”、净化“交往圈”,公私分明、亲清分开。二是要遵循“慎独慎微”这个做事之原,始终严格要求自身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自律作息时间、自控工作计划,自觉形成优良的工作生活习惯,不管有没有人监督或在场,不管事情有多繁杂或看上去微不足道,都要争取做好做到位。三是要突出“担当作为”这个成事之要,始终做到知行合一、履职尽责,以自律担当成就有所作为。自律不是一句仅仅表明态度的空话,更不是表演型的行为艺术,也不是只关乎自己好不好的独善其身。党员干部自律的落脚点重在修身示范感召人、引导人、团结人,带领团队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三)自我修炼,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当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反问自己,问题是否出在自己身上,自己首先要做好,他人才有做好的可能。最优秀的领导者首先是管理好自己,历史事实一再表明,即使是位高权重,也无法从根本上直接改变别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间接感染改变他人。

一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将心比心也叫以心换心,是一种更深度的换位思考。多想想,如果我在他(她)这个位置上,应该怎么办,能否做得更好?扪心自问,面对同样的或类似的情况,如果做不到比他人更好,就得容人、宽待人、服人。在非原则的问题上,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宽容他人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他人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成就他人的胸怀。严于律己,会给自己增加进步的机会和扩展成长的空间;宽以待人,会给他人增加从容改进的空间和发挥优长、不断进步的时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的工作生活就会多一块天地、多一些愉快、多一份温暖,多一种向好更好越来越好的可能。

二是感同身受,理解万岁。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一个人就是我们自己,今天的想法和昨天的想法还会有不同,会发生进退取舍的纠结。在一个团队里,因为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各异,受教育程度不等,导致阅历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做事的思路方法也都不一样。良好的修养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理解和包容不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要承认差异,求同存异。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能够尊重团队里每个人的不同,容忍人的短处和缺点,就更能够充分发挥人的长处和优点。看人要看主流看本质,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短处和过失。老盯着别人短处,正好是自己的短处;常看到别人的长处,也正是自己的长处。容人之过、谅人之短,激励人心、用人所长,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容人、聚拢人心,团结发挥众人的力量,成就更大的事业。团结容人成事立业。不仅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一种宽广的胸襟和气度,更是家庭幸福、事业顺遂的根基。

三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凡事商量着办。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或搞不定的事,不要强压给别人。要善于协商,即使是你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也不能轻易强加给别人。有人说,这样可能什么事都搞不成。不强加给别人,并没有说这事有人不愿干、干不了,我们就不干了,而是要商量着办。在一个团队里,即使是当了领头人,也不可能一个人就把工作全干了,把难题全摆平,把问题全搞定。团队成员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各有优长。当领导干部的要多与下级和同事商量着办事,善于统筹协调、集思广益、聚众合力。不能仅靠官大半级就压死人去强推工作,这是不能长久的。仅仅是一级压着一级干,强行甩锅,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事前不通气,事中不保障,事后不奖励,唬弄一时是一时,忽悠一件是一件,长此以往,队伍人心迟早会离散,工作和事业就难以持续进步。

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需把握的三个重点环节

一是“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出发点在检身若不及。也就是说先有严于律己,后可宽于待人,才有意义。宽待人、团结人的前提是自省自律,打铁必须自身硬,否则就算做到了形式上的“与人不求备”,你好我好大家好,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实质上是“同而不和”,不可长久。真正意义上的“与人不求备”,是“和而不同”包容人、培养人,用人所长成就人,成就事业。严于律己的人格局大、境界高,才有涵养和正气去宽于待人。缺乏了严于律己所产生的正义力和感召力,宽于待人就有不讲原则、沽名钓誉之嫌。没有“检身若不及”的硬支撑,“与人不求备”很有可能就是做一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也不要求或无法要求他人做到、做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当回事,敷衍塞责,能混则混、能避则避、能拖就拖。甚至做没有底线的“两面人”,自己烂了还要拉别人下水,再以宽容他人之名行纳污利己之实,热衷于团团伙伙、拉拉扯扯,互相吹捧、同流合污,“七个有之”,最终害己害人、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二是“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以党纪国法作为原则和底线。“与人不求备”绝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放任自流。违背了党纪国法,来谈论“与人不求备”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就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包庇纵恶。看到有人违背了党纪国法,不仅不能包庇,还要“扯衣拉袖”,严厉指出并帮助改正。形势严峻时,还要与之开展坚决的斗争,“惩前瑟后、治病救人”最大程度地减少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当然,在环境险恶、人微言轻不能纠正他人的违纪违法行为时,至少要做到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可以用脚投票,离开这些烂人和烂事或保持相当的距离,等待历史正义大潮的到来,再顺势而为,匡正事业。

三是“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落脚点在于服务干事创业。“检身若不及”是认识自己,“与人不求备”也要认清他人。认识自己、认清他人,认识世界都不是目的,改造自己,团结他人,进而一同改造世界才是目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决不是以空泛的道德说教代替务实的干事创业。共产党人既不是不着边际的清谈派,更不是自视清高的清流派,而是同时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干派。自省自律、团结容人的目的是干事创业。说一千道一万,说来说去就是要干。不干,没有半点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有真正的党性修养。不干事的人“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是伪道德和假修养。总之,“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需要一个人付出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践来检验和修炼。

(责任编辑:王春冉)


湖北省党政干部华中师范大学培训部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南门邮编:430079

Content Manage System Powered By:©JBR-CMS Version:V4.5 CopyRight 201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