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学习了徐晓军教授关于社会调查——从经验走向科学的授课,了解了科学社会调查的基本特征、工作程序、方式方法等,对影响推动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调研问题谈三点体会:
一是调查要“深”。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惟有深入基层接地气,潜入水中捉活鱼。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在具体的调查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听汇报、看现场,还要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厂矿车间,与群众面对面地交谈,同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集中他们的智慧。既要了解他们盼什么,也要了解他们怨什么;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他们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出实情,收到实效。
二是研究要“透”。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升华。三分调查,七分研究,切忌“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我们平时既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够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可能更突出。首先,要注意对问题和现象作深刻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带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来。其次,要注意边调查边研究,通过研究使调查更深入。调查中要问“是什么”“怎么样”,也要思考“为什么”“怎么办”,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贯穿于调查的全过程。第三,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等多方面的理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已掌握的调查材料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将零散的认识系统化、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三是建议要“实”。“文可载道,以用为贵”。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把问题讲深摆透,既要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又要全面准确地分析问题,敢言实情,敢讲真话,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如果回避矛盾,隐瞒问题,夸喜遮忧,则必然会误导判断,导致决策失误,贻害无穷。提出的建议要经世致用,应加大对具体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减少对一般问题的泛泛论述。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若无实际操作办法,只能成为一纸空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既要着眼于紧迫问题的解决,又要注重相关政策的配套,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等较高层面上有前瞻性;在切中时弊、抓住要害等较深程度上有针对性;在破解难题、取得实效等操作设计上有可行性。
(责任编辑:吴京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