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在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黄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名属红安籍。进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料峭的寒气扑面而来。看着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红军的领导人潘忠汝、戴克敏、许继慎等230余位著名烈士的生平介绍,无一不体现出“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革命精神。曾担任七里坪工会领导职务且年仅21岁的秦绍勤,在残酷审讯中忍受住敌人钉他手足于门板的极大痛苦,大义凛然决不出卖革命同志。敌人阴谋未得逞,竟将其绑赴河滩,当着他母亲和妻子的面,以机枪扫射,然后剖腹挖心,血染滩地。曾任妇女协会常务执行委员的夏国仪,在武汉不幸被捕后,忍受敌人用铁丝穿着她的乳房游街的疼痛和侮辱,面对围观的群众痛斥敌人,被凌迟处死时年仅28岁。第二年,她的爱人王鉴在湘鄂西开辟农村工作,因积劳成疾而病逝。真是夫妻烈士同捐躯。更有时任红一军第一师政委的戴克敏满门忠烈,戴家两代人中,先后有14人走上革命道路,其中的11人血洒疆场。读着看着,我的思绪被带回那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
走进旁边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感受到三支劲旅书写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四大战役描绘出武装斗争的奇观!农民自卫军、工农赤卫军、工农大众共创出的大别雄风。在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三百一十七位开国将军中,我印象深刻《亮剑》李云龙原型王近山中将。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王近山将军是赫赫有名的一代战将,被称为“二野的朱可夫”。 在川陕根据地的一次反围剿中,时任团长的王近山在红军时期最光辉的战例是一个团全歼一个旅,成为四方面军反围剿的亮点。王近山将军打仗凶猛,毛主席笑称他为“王疯子”。他麾下猛将如云,著名的三“剑客”: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1978年的春天,王近山将军病重,躺在病床上,经常从嘴里冒出冲、杀的字眼,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儿子王少锋就对他说:“爸,李德生上去了”、“爸,尤太忠上去了”、“肖永银上去了”,他的身体马上就平静下来了,让一旁护理的小护士们怎么也想不通,难道将军的血性已浸染骨髓。
是呀,共和国上将韩先楚1981年冬回到红安,想起了当年向村民吴海洲借了四斗谷子,决意要见吴海洲一面。当他走进吴海洲家,只见床上仍然堆着破渔网一般的旧棉絮,灶台上只有几个窝窝头……吴海洲夫妇身上穿着补丁加补丁的破衣服,冷得直打哆嗦,韩将军顿时泪流满面。第二天,将军冒着违反军纪的风险,命令兰州军区立即调运五万件旧军大衣为红安群众御寒。当秘书询问这钱从哪里出时,韩先楚火了:“没地方出,从我工资里扣,我死了,再扣我儿子的、孙子的!”据说,这是韩将军建国以后发的最大的一次脾气。
七里坪是一座英雄的小镇。历史上,薛刚反唐的战火曾在这里燃起,徐寿辉反元的铁骑曾在这里屯集,洪秀全反清的重兵曾在这里驻扎。世上好些东西可能都有无法割裂的定数,就像身上的胎记,生来后就不能抹去。民国统治时期,这里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黄麻的重要集结点和黄麻起义的红色指挥部而史载千秋。在七里坪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红色的足迹,抗日军政学校、秦基伟故居、红军洞,还有镶嵌有“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的纪念碑。1930年,这里成立了“列宁市”,当年苏维埃政府的各大办事机构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在七里坪长胜街上。参观在长胜街上,我被红安绣花鞋垫所吸引。一位精瘦的老婆婆,坐在阳光下,用颤抖的手在粗俗的大布鞋面上穿针引线。导游说,当年出自红安妇女之手的绣花鞋垫护佑着指战员南征北战,如今的红安绣花鞋垫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普通鞋垫基础上经红安刺绣艺术美化而成。我挑选了一双上下绣有红花图案,中间分别绣有“拥护”“红军”字样的鞋垫,拍照后留作念想。